11月9-10日,第十九届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专家报告在武汉欧亚会展国际酒店欧亚ABC厅、北京厅、上海厅举行。来自全国80位专家学者聚焦“粮食安全与绿色发展”主题,围绕“作物基因挖掘与分子育种”“作物种质资源与遗传改良”“绿色丰产高效栽培与乡村振兴”“作物信息与智慧农业”四个主题开展学术探讨与交流。
金双侠作报告 彭亦鸣摄
孔凡江作报告 彭亦鸣摄
共研“作物基因挖掘与分子育种”
作物基因挖掘与分子育种分会场报告在武汉欧亚会展国际酒店的欧亚AB厅举行。来自全国20名知名专家学者汇聚一堂,与近600名与会嘉宾共同研讨作物基因与分子育种的最新研究进展。由李霞、王益华、刘庆昌和金黎平四位教授分阶段主持。
中国农业大学田丰教授首先带来了题为“玉米驯化与适应的分子遗传基础”的报告。他指出,玉米的驯化和适应中伴随着广泛的基因表达和代谢分化,调控区的突变在玉米进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胡斌研究员作了题为“水稻氮高效利用遗传位点挖掘”的报告,他从NRT1.1B自然变异、氮磷协同利用、分蘖氮响应等角度介绍了NRT1.1B和OsTCP19调控作物氮元素利用效率中的作用机制。广州大学孔凡江教授以“大豆光周期适应性控制基因的自然变异与人工选择”为题,讲述了光周期对大豆生育期、适应性和单株产量的影响。他指出,人们在大豆的驯化过程中对大豆中PRR3同源基因的定向选择降低了大豆对光周期的敏感度。南京农业大学赵志刚教授以“水稻花药开裂的分子机制研究”为题阐述了水稻花药发育关键基因DAO的克隆技术以及转录因子OsADD1控制水稻花药开裂的调控途径。关于水稻如何进行磷吸收,浙江大学毛传澡教授介绍了PP95和CK2拮抗调控磷吸收的分子机制和CK2-PHO2调控磷往地上转运的分子机制。随后,他阐述了水稻磷吸收转运的分子调控模型并指出磷转运体具有改良水稻磷吸收利用效率的潜力。
我校金双侠教授以“棉花基因编辑及分子育种进展”为题,围绕棉花研究进展、基因编辑系列工具开发、基因编辑在棉花分子育种中的应用等方面向大家深入浅出地讲述了相关研究成果。
李明明作报告 蔡露阳摄
韩英鹏作报告 蔡露阳摄
共论“作物种质资源与遗传改良”
作物种质资源与遗传改良分会场学术报告在武汉欧亚会展国际酒店欧亚C厅举行。来自全国20名专家学者围绕作物种质资源与遗传改良前沿问题与近300名与会嘉宾进行报告交流,报告会由刘录祥、赖锦盛、邱丽娟、熊立仲四位专家分阶段主持。
南京农业大学贾海燕教授以“小麦抗病基因的发掘与利用”为题目,分别从抗白粉病基因的发掘与应用和抗赤霉病基因的发掘与应用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东北农业大学的韩英鹏教授则带来了题为“东北大豆优异种质评价及基因资源挖掘与应用”的报告,他从大豆种质资源的收集与评价、大豆抗病性状的基因组区段等五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详细介绍。云南大学的胡凤益介绍了多年生水稻创制及初步应用。他与团队展开多年生水稻的研究,利用长雄野生稻与一年生稻杂交得到多年生稻,经23年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果。他指出,多年生水稻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农民增收、减化生产环节等多方面有重大意义。西藏农牧学院王建林以西藏隆子黑青稞研究为例,带来了题为“青藏高原青稞增产增效关键技术研究”的报告。山东大学董家强以“结合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进行玉米功能基因的挖掘”为主题作出报告。南京农业大学教授王益华介绍了水稻谷蛋白转运研究的新进展,他围绕GPA5的克隆和功能研究、GPA7的克隆和功能研究展开探讨。
我校郭亮教授作了题为“全基因组和全转录组关联分析解析油菜油脂合成的遗传基础”的报告。他指出提高油菜籽含油量是提高产油量的重要途径之一,他与合作者构建了8个油菜高质量参考基因组,构建了一个油菜转录组数据库,利用EMS突变创造了一批油菜油脂合成突变体。这些研究对解析油菜油脂合成遗传机制以及油菜高油和营养品质育种有着重要意义。何予卿教授从稻米品质的重要性出发,介绍了稻米食味品质的遗传研究进展,深入阐释了调控稻米品质性状的最重要基因—Wx基因。扬州大学刘巧泉教授带来了题为“水稻品质性状的自然变异与编辑创新”的报告。他与团队等位基因Wxmw,Wxla进行克隆和功能分析,证明Wxla是现有栽培稻中各Wx复等位基因的祖先基因。
周广生作报告 杨梓枫摄
解保胜作报告 杨梓枫摄
共享“绿色丰产高效栽培与乡村振兴”
绿色丰产高效栽培与乡村振兴分会场学术报告在武汉欧亚会展国际酒店的北京厅举行。来自全国20名专家学者与近300名与会嘉宾共同交流绿色丰产高效栽培与乡村振兴的最新研究进展,报告由彭少兵、郭文善、李少昆、姜东四位相关领域专家分别主持。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张卫建研究员作了题为“水稻丰产与甲烷减排的稻作理论与实践”的报告,他从水稻丰产与甲烷减排的协同意义出发,向大家展示了水稻品种与甲烷排放互作机制、秸秆还田对甲烷排放的影响。中国水稻研究所的章秀福带来了题为“水稻好氧栽培理论与技术”的报告,他表示在水稻栽培中氧营养在水稻产量突破上起着重要作用。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钟旭华则对华南双季稻丰产高效栽培技术创新与应用进行了详细讲述,他从广东水稻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介绍了水稻三控施肥技术和节水控污染技术的研究进展,同时对未来的水稻栽培技术进行展望。扬州大学杨建昌教授带来了以《水稻高产高效的水氮互作模型及其应用》为题的报告,他通过大田种植条件下观察了水氮的互作效应,建立的量化模型并在生产上投入应用。黑龙江省农垦总局解保胜全面介绍了寒地水稻生育智慧调控技术的相关进展,他以近几十年的水稻栽培成果为基础,将其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进行有机结合,帮助农民更好地进行水稻生产。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的李少昆针对玉米机械粒收技术进行了详细讲述。他从中美玉米收获技术的差距出发,分析了针对我国玉米粒收的三大瓶颈问题。
我校黄见良教授作了题为“湖北水稻+技术集成与协同推广”的报告,他从保障粮食安全、提高粮食品质的角度出发,深入分析了我国稻米产业战略转型的趋势和需求,提出了实现水稻生产提质增效的三大种养模式。周广生教授则结合现阶段我国油菜的生产存在的问题,就油菜绿色轻简高效生产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进行了深入阐释。
王向峰作报告 蔡昕炜摄
章元明作报告 蔡昕炜摄
共创“作物信息与智慧农业”
作物信息与智慧农业分会场学术报告在武汉欧亚会展国际酒店上海厅举行。来自全国20名专家学者与现场200余人共同研讨作物信息与智慧农业的发展,会议由朱艳、冯锋、郭中校、李林四位专家分时段主持。
华南农业大学兰玉彬教授首先带来了题为“精准农业航空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的报告,他围绕无人机植保讲解了精准农业航空技术,包括该技术的发展、应用推广和发展趋势等内容。中国农学会农业监测预警分会理事高志强教授带来了题为“稻谷生产经营信息化服务云平台建设实践”的报告。他从主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平台建设、稻谷生产经营信息化服务云平台简介和稻谷生产经营信息化服务云平台应用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介绍。石河子大学农学院教授马富裕通过线上播放的形式为大家带来题为“大田作物生产设施化发展成就与展望”的精彩报告,他回顾了新疆以提高水肥利用效率为核心的农业生产装备化发展,分析了新疆作物高产记录频繁更新的原因。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郭新宇研究员带来了“数字植物技术及其在作物表型组学研究中应用”的报告,详细介绍了数字植物及技术体系与作物表型高通量获取技术设备研发的成果。北京爱科农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郭建明从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入手,提出引入以植物-土壤-大气连续体数字化模型为核心的数字工具协助农民完成对于农田的管理。厦门大学欧阳鑫昊作了题为“作物的纬度适应性预测与应用”的报告。
我校作物信息研究中心主任章元明作了题为“关联分析新方法及其应用与拓展”的报告,他对多位点关联分析方法进行介绍, 并对GWAS分析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解答。吴洪洪教授报告了基于纳米感应元件构建纳米智能作物,实现作物早期受胁迫时及时预警,减少损失,并通过实例展示了这一构想的可行性。杨万能教授阐释了运用高通量表型技术与遗传效应相结合的方式完成对于水稻、玉米、棉花、油菜相关性状进行相关遗传性状的解析。廖庆喜教授以“油菜机械化生产智能装备研究与应用”为题,从油菜机械化发展现状出发介绍了机械化生产机器和智能装备包括漏播检测、自动导航等。宏观农业研究院熊航教授作了题为“互联网使用对农户生产效率的影响研究”的报告,他通过模型论证了互联网的应用对农户的三大优势。
彭少兵作分论坛总结 王润昶摄
据悉,在为期两天、80位报告人报告结束后的闭幕式上,各分论坛主持人还分别针对相关报告内容进行了总结,肯定了报告内容的丰富度与前沿性,并倡议所有与会嘉宾携手共同为我国粮食安全与绿色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文字:何庚达 罗光春 杨睿 张慧 袁忻
通讯员:熊攀攀
审核:李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