萤火虫,属鞘翅目萤科,多数在夜间活动,因其尾部有荧光素和荧光素酶而可以发光得名。然而,随着一些地区大量捕捉萤火虫用于商用,萤火虫的繁殖发育规律遭到破坏,影响其后代生产。因此,调研萤火虫的生物多样性和分布信息对深入研究萤火虫特性及保护萤火虫显得尤为重要。
实践队通过对萤火虫生活习性、栖息环境、繁殖发育规律等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掌握萤火虫如何繁殖、破坏繁殖规律对其后代造成的影响、萤火虫的生物多样性以及其分布信息等相关知识。目的在于为萤火虫的保护出一份力。
由于萤火虫的发光特性,实践队只有在夜间才能行动。队员们通常七点出发,到十一点回宾馆。深夜不见光亮,有时连月色都会被云雾覆盖。为了观察萤火虫的亮光,队员们不能开灯,只有萤火虫在捕虫网或瓶子里发出的荧光勉强照亮前路。
捉萤火虫也有学问。张璐和搭档分配到的是快频萤火虫的捕捉任务,相比慢频萤火虫,快频品种的闪光频率要快得多,几乎可以看做从未间断闪光,因此更容易辨别。
然而,在他们坚信“用捕虫网在空中捕捉飞舞的萤火虫”这一方案时,却出现了大问题。由于调研实验需要,捉到的萤火虫雌雄比例应该尽量保持平衡,但是空中飞舞的都是求偶的雄虫,雌虫进入繁衍期后大多深藏在隐蔽之处,不易捕捉。第一天晚上捕捉到的三十只都是雄虫,只有一两只雌虫。
发现问题后,他们立刻修正方案,着重向杂草丛生的滩涂探去,拨开叶片,敲打树干,拨动灌木丛,以此找寻贴在叶片或地上的雌虫。茅草的叶片很锋利,一晚上下来,手上全是通红的划痕和肿胀的包。贴在叶片上的除了雌虫,还有发暗绿色小光点的幼虫。实践结束后,队员们感叹:“科研工作者真的很不容易啊!”
这正是此次社会实践的意义。科研训练是当代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环节,它能够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能力发现问题,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增强学生毕业后的工作适应性。能有这一次特殊的科研经历,对每一个队员来说都是宝贵的人生经验。
文字:张璐
摄影:王心怡
审核:明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