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下午,问学斋走进实验室系列活动第十场在东附楼116、112举行,本次活动问学斋带领同学们来到了罗朝喜教授所在的抗药性分子机理、水稻-稻曲病菌互作实验室。
首先罗朝喜向大家介绍了实验室的成员和主要研究方向,实验室共有三名老师,分别是罗朝喜、林杨和阴伟晓,实验室主要研究褐腐病防治、抗药性分子机理和水稻-稻曲病菌互作机理。其中有关抗药性的研究在实际生产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罗朝喜提到在他上大学时,河北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棉铃虫害事件,农药毫无作用,甚至将棉铃虫捉到扔进农药里它仍然安然无恙,这就是产生抗药性的结果。病菌同理,在田间农民很不容易注意到抗药性的产生,甚至会因为相关知识的不了解造成农药的误用、滥用。实验室在抗药性方面做的就是研究病原菌是否产生抗药性、如何更快速地检测抗药性、开发田间应用的抗药性检测技术。
在交流环节有同学提问当技术达到一定水平后,是否有可能把这些有害病菌灭绝?罗朝喜严肃地说,不要有消灭一个物种的企图,虽然有些物种在人类看来是有害的,但在生态系统中这些物种也许会有很大的作用,只是人们没意识到而已。他说:“我们的目的是把病虫害控制在能接受的范围内,而不是把它完全消灭。”
参观实验室过程中,罗朝喜着重向同学们介绍了利用他自己改装的显微镜进行单孢分离的相关技术。先用酒精灯把玻璃毛细管熔软再拉细到微米级别,再把显微镜视野调到一个孢子,用熔好的玻璃细管去挑孢子来进行单孢分离,再培养成单孢菌株。他说,用这种方法可以很快地分离出单个孢子,极大地提高了效率,学生来到他的实验室首先要学习的就是这项技术,这项技术也会在这个实验室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