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青岛曲艺 探访非遗复演
为深入了解疫情对青岛歌舞剧院说唱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冲击以及其目前复工复产情况,十大正规外围买球平台赴辽宁省大连市暑期社会实践团青岛分队的实践队员宋延彬于7月24日至25日,深入青岛歌舞剧院说唱团,探访非遗项目中胶东大鼓和山东快书等门类受疫情影响情况,助力其尽快复工复演。
在前期调查中,实践团成员宋延彬利用网络媒体平台,对青岛当地的曲艺文化进行调研。他了解到,青岛歌舞剧院作为青岛市文化系统中历史灿烂、阵容齐备的专业艺术院团,同时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胶东大鼓”的保护单位。而且宋延彬同学发现,胶东大鼓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梁金华老师和山东快书“高派”第四代传人仵翔老师都在这个舞台上继承、传播、发展并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因而实践团来到青岛歌舞剧院,进行实地调研,并对胶东大鼓的非遗传承人梁金华老师、山东快书“高派”第四代传人仵翔老师和梁金华老师的徒弟杨润老师进行采访。
“胶东大鼓”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梁金华老师接受采访
剧院停演不停工
来到青岛歌舞剧院后,实践团成员受到了老师们的热情接见。虽然疫情导致青岛歌舞剧院说唱团的老师们不能线下演出,但他们依旧坚守在自己的曲艺工作岗位上。据实践团成员了解,在疫情期间,年近80岁的梁金华老师在疫情期间,通过微信对徒弟进行线上的教学和指导,指导徒弟们的云演出并对在疫情背景下新作品的创作进行交流和纠正;青年胶东大鼓演员杨润老师作为梁金华老师爱徒,她在疫情期间除了日常创作、练功以外还积极探索如何通过互联网对胶东大鼓进行宣传和表演,并且借助了多个平台宣传胶东大鼓的历史沿革以及发展状况,也在线上录制发布了胶东大鼓经典曲段的教学视频和表演视频;山东快书“高派”第四代传人仵翔老师更是同其父仵延国老师一同教学,创作了许多疫情防控的段子,为疫情防控的宣传工作献上文艺工作者的一份力量。
身为说唱团团长的仵翔老师表示,作为文艺工作者,每天都要练功,一日不练功,在台上就会出问题的。说唱团的所有演员,在疫情期间都在复排经典曲目,保持自己的专业素质,时刻准备着重返舞台。
梁金华老师及其徒弟正在表演胶东大鼓
线上线下同发力
仵团长表示,从3月份开始,青岛歌舞剧院便开始进行云演出,并在5月举办了“2020‘时尚青岛’云上艺术季”活动,每个周末都有各种各样的云演出呈献给观众,其中说唱团也承办了许多云演出,观众们反响热烈,期待可以重回剧场观看说唱团演出。据了解,从5月份线下复工以来,说唱团举办了15逾场线下演出,在国家要求的上座率不得超过30%的标准下,依旧场场爆满。当天晚上,实践队员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欣赏了“笑谈曲苑”曲艺专场表演。
在现场,实践团成员发现,除了中老年人,还有很多年轻的80后、90后带着年幼的孩子前来观看表演,这表明当下的曲艺发展逐渐让更年轻、更多元化的人群接受。对此,杨润老师也表示,胶东大鼓因其语言通俗易懂、剧情幽默、声调抑扬顿挫等特点令人十分容易,因而在传播过程中,曲艺工作者要做的就是让更多的人听到胶东大鼓的声音。
胶东大鼓青年演员杨润老师接受采访
非遗传承须创新
在谈及非遗传承时,实践团成员发现,原本热情高涨的梁金华老师神色变得有些黯淡。梁老师向成员宋延彬同学表示,她目前有三个稳定的徒弟,但都不是专门从事胶东大鼓的专业演员。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很多,但归根到底还是该曲种太过小众,传播力和影响力都较为欠缺。虽然胶东大鼓的曲段内容在随着时代不断更迭,紧贴时代背景,但优秀的具有代表性的曲段仍停留在过去,并且就唱的形式来说,对演员的素质要求更高,也使得胶东大鼓在传承上颇有难度。
对此,实践团成员宋延彬又询问了仵团长,他表示,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宣传便是失传,因而作为文艺工作者,传承非遗是本分,但如何推陈出新,如何改革顺应时代发展才是真正应该思考的。
经过本次对各位老师的采访以及观看彩排和演出,实践团成员感受到了曲艺工作者的热忱和坚守。疫情虽然为当下曲艺发展添加了阻碍,但也侧面推动了曲艺工作者对事业的思考,助力曲艺文化和时代接轨。因而,实践团亦会继续植身非遗文化,助力文化自信成为时代主旋律,推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文字摄影:十大正规外围买球平台赴辽宁省大连市实践团 宋延彬
审核人:山东青岛歌舞剧院胶东大鼓非遗传承人 梁金华老师